登录 |  注册 退出

深化中德创新合作,共谋产业发展新模式

2020-04-17 19:40:21

来源:消费日报网  作者:辛文  责编:曲云海  时间:2019.11.27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连续第三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额为1993亿欧元。其中,德国从中国进口总额为1062亿欧元;德国向中国出口总额为931亿欧元。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也是德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国。中德贸易的欣欣向荣来源于中德两国处于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合作上有较强的互补性。

中德两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肩负着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责任。长期以来,中德之间在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贸易、金融、物流、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以前在赚加工的“辛苦钱”,但是中国在不断地升级和创新,双方在合作中也存在竞争。以中国的高铁技术为例,中国的高铁技术的发展,对德国本身也是一个促进。德国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需要中国巨大的市场,从而令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

目前,中小企业抵抗风险能力仍不足,应大力推动“专精特新”战略,即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道路,专注于某一行业领域,做专做精核心产品,坚持持续快速创新,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品牌,帮助中小企业成长为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

“隐形冠军”是指在某个细分市场绝对领先,在自身领域成为世界前三名,但年销售额不超过50亿美元,公众知名度比较低的企业。其概念的提出者,世界著名管理学者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表示,在德国的中小企业中,有约1300家企业可以归入“隐形冠军”的范畴,占到世界“隐形冠军”总数的一半左右。他认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型企业可以从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成功中学到很多东西。首先,要有不断进取的目标,立志成为领军企业,做到最好;然后,学会专注。企业在快速发展并大量盈利后,应深耕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努力实现国际化。此时若急于分心去做其他投资,不仅会招致失败,还会危及在原有细分市场上已经赢得的优势地位。从目前来看,中企在德投资的主要形式是并购,而不是新建工厂,对此,他有三点建议:一是雇佣本地管理团队,并设法消除双方语言沟通障碍;二是尊重当地习惯;三是敢于尝试,如果在本国市场取得成功,要有自信在国外市场也可以做到。

就目前来看,中德两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合作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德科研合作平台广、机制活。目前,中德两国已经搭建了多个创新合作平台,涵盖创新政策、电动汽车、生命科学、清洁水、半导体照明、未来城市、科技评估、青年双创、智能制造、交通轻量化、清洁能源多个领域。中德创新大会也是各平台人员欢聚的盛典。2004年,在中德两国总理见证下,两国率先在光学领域开创性地采取“科研机构+企业”的“2+2合作模式”,中德双方参与合作项目的有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所和企业集团。众多科研平台的搭建,为两国制定相关政策、规范标准等提供了科学支撑,促进了中德双方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中德产业关联日趋紧密。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德国企业持续在中国投资,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中国,在推动中国市场培育和产业技术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宝马、奔驰、巴斯夫等德国著名企业在华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研发机构。在江苏省太仓市,300多家德资企业落户,总投资45亿美元,形成了精密机械制造、汽车零配件制造和风电设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年工业产值超500亿元。近些年,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同样大幅增长。国家电网、中车、华为、中兴、三一重工等一大批中国企业在德国建立研发中心。

三、中德区域合作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省、州之间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江苏省与北威州、上海市与巴符州、浙江省与石荷州、河北省与勃兰登堡州等建立了友好省州关系,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多地都在积极探索深化对德合作,集聚中德双方产业和创新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德科技创新合作聚集区,成为中国机构搭建对外招才引智、引资的基地,从而真正实现跨国协同合作发展。

据统计,国内中外合作园区数量超过300个,其中,中德合作园区数量最多,超过50个。

为进一步深化中德创新合作,共谋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中德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分享中德领军企业优秀共性和传统,共享增长潜力为中德企业提供技术、管理等全面创新的交流平台,深挖科技创新合作潜能,增强优势领域交融互补,助力中德企业携手共进,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但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进行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在线留言
公司名称:
联系人:
联系电话: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