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退出

德国双元制教育有何不同?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都推崇它?

2020-04-17 19:23:40

来源:搜狐网  作者:胤善移民  时间:2018.09.21 

德国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功经验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实体经济与职业教育的相互促进构成了德国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主流选择

德国义务教育体系(6岁~18岁共12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级教育阶段、中级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初级教育阶段可大致对应我国的小学,学制四年。中级教育分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可对应我国的初中和高中。在第一阶段共有四类中学:文理中学、实科中学、主体中学和综合中学。高等教育阶段主要有四类教育机构:综合性大学及与其同等级的高校、应用科学大学、高等艺术与音乐学院和职业学院。

"双元制"职业教育处于中级教育第二阶段,学生完成中级教育第一阶段的学习后,可以选择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继续学习。"双元制"职业教育原则上对所有学生开放,中级教育第一阶段9年级或10年级毕业的学生,均可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在德国,选择"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较高,根据2018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出台的报告,2017 年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为51.7%。2017年德国共完成52.33万份培训合同,并有新生提交60.35万份职业教育感兴趣的学生中,65%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15%的学生选择尚不明确,另有10%的学生选择全日制中学教育。由此可见,"双元制"职业教育至今在德国仍为主流选择,是德国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征。

普职分流,学生自主选择人生职业发展道路

第一次分流。完成初级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开始第一次分流。这次分流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在中级教育第一阶段(即初中)内的就读学校类型。其中,文理中学的学生以就读高等院校为发展方向,以考取大学为目标;主体中学学生发展以接受职业教育为主,并强调实务性与方法操作;实科中学也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但倾向于适应相对高等的职业需求;综合中学是对三种方式的整合,保留一定的选择空间。

第二次分流。主体中学、实科中学的学生完成5-6年的中级教育学业后进入第二次分流。大部分德国学生此时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或者到其他全日制职业学院学习。此时,他们开始明确自己的职业导向,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同时在这一阶段,也有少数成绩较好且愿意继续深造的实科中学学生转入文理中学第二阶段学习。

第三次分流。第三次分流发生在完成学业之后。文理中学学生完成8-9年的学业后,将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而"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大部分直接就业,少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

德国学生的普职分流采取民主化双向选择分流。分流过程中,学生主要根据兴趣、爱好、意愿和需要选择自己的受教育轨道和流向,而非通过筛选考试成绩的高低排名实现分流,这一点体现了"双向选择、自我流动"的特征。

在德国,国家没有统一的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升学选拔考试。一般情况下,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向高一级学校提出学习申请。德国教育的普职分流也体现了这一特征,小学学生进入中学无须进行统一考试,依据小学成绩、教师鉴定、家长意见以及学生的志趣等进行分流。在这样民主化的流动体制中,学生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

2017年,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未来规划,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颁布《中小学职业咨询与引导建议》,该建议为德国中小学职业咨询与辅导工作确定了指导框架。其中明确指出,职业咨询与辅导是从中小学开始实施并延伸到学生进入职业教育、高校学习及职业岗位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从普通教育过渡到职业教育或高等学校学习生活。它从教育的早期阶段开始就使学生接受以实践为导向的个性化职业咨询与引导,帮助其了解自身兴趣、能力和潜力,了解相关职业的具体信息,并独立自主地加以选择,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其中,建议强调职业咨询和辅导要贯穿全程,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导向,并做到多方参与,使学生清晰认识自身兴趣、能力、潜力和愿望,努力结合自身经验进行选择。

德国通过职业咨询与辅导引导学生在考虑多方意见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并实现普职分流。

"双元制"促进学生技能与理论双提高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职业培训,企业是主导方,学校是辅助方。企业与受训学生签订培训合同,接受其为企业的学徒工,同时接受行业协会考核。"双元"意味着混合与互通,在这个概念里,其中"一元"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指企业,两者共同协作构成了德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一方面要在非全日制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的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教育, 另一方面要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学徒为以后的就业而学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为30%和70%,或者20%和80%,理论课程以适应实践需要为主要目标,确保了培训质量和效率。

立法为"双元制"提供保障

《联邦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条例》对全国统一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质量、要求和考试标准作出规定,确保从业者高水平的职业资格,这也使得德国的经济发展有了劳动力的保障,促进了德国社会的繁荣发展。

德国中学生在完成第一阶段的中级教育后,可以通过多个信息渠道,在国家承认的326个职业教育专业中,比如通过向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BIBB)咨询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学生向心仪的企业提出申请,申请通过后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企业培训的相关工作都必须按照《联邦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在行业商会的监督下实行。

企业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

《联邦职业教育法》为筛选培训企业提供了标准。在德国,所有企业都可以开展职业培训,但只有少数企业有资格从事职业教育。从事职业教育的企业必须由行业协会按照《联邦职业教育法》的资质标准进行审查,通过审查才能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这样的企业被称为"教育企业",它们承担社会责任、担当培养职业人才的任务。这意味着,教育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成为正式的教育机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根据最新统计,截至2016年,德国共有42.64万家教育企业获得资格认定。

同时,《联邦职业教育法》对双方签订的《联邦职业教育合同》作出规定:企业必须与接收"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签订公法范畴的《职业教育合同》,并根据《职业教育条例》规定的全国统一的资格标准及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基于工作(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中,合约内容必须包括培训时间(学习年限依据职业的不同分为2年、3年或3.5年)、培训内容、培训津贴及学员工资以及休假。学生每周3-4天在企业进行培训,1-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在整个学习期间,由企业给予生活津贴。

学生2/3的时间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下跟随培训师进行专业实践。企业主要传授技能,使学生获得工作经验,这使得学生在实践操作层面可以得到提升,也使得职业教育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适应德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状。

职业学校承担理论培训

在企业之外,职业学校作为"双元制"中重要的另"一元",承担了在理论上进行合理培训的任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学习地点。学生1/3的时间会在职业学校度过。

在学校教育层面,其所遵循的标准主要是各州的《教育法》和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与联邦政府签署的各项框架教育协议,按照与《职业教育条例》配套的《职业教育框架教育计划》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主要包括传授与职业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社会、法律、外语、体育等),其中2/3的时间用于学习与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1/3时间用于学习文化知识。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能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保障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德国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针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德国设立了非常严格的标准,职业学校教师一般需要大学三年、硕士二年和二年的职业准备期。在学习结束后,还需要经过专家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取得教师资格。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还必须定期到企业实习或接受培训。正是对教师的高标准要求,德国职业教育的质量才得以有效保障。

双证书为学生职业发展保驾护航

与其培训特色相一致,"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学生会取得两类证书,一类是由职业学校提供的毕业证书,一类是由德国工商会认证的培训证书。工商会依据企业的培训生培训日志,监督培训过程及培训质量,并组织培训生参加工商会举办的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该结业考试由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方教师和专家组成考试委员会制定,考试委员会成员负责批阅评定理论成绩,并且辅以评估口试和实践考试成绩。若学生通过了结业考试,则授予其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学习结束通过行业协会的考试获得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后,合同即终止,此时学生可自由选择其最终就业的机构而不受该培训企业约束。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含金量,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并与高等教育实现互通,德国开始促进大学承认职业教育学历。联邦教育部要求,职业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和职业时间要与大学学习相衔接,并纳入大学所采用的学分系统。这一要求方便了德国学生,若在职业教育之后仍要进入大学继续学习,他们的职业教育经历可以被记作大学学分,这对其后期寻找工作也有一定帮助。

"双元制"毕业生就业良好

在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有多种就业机会,在总计约40万的教育企业中,大约2/3的教育企业会直接任用他们的学员。绝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直接从事相关的职业,有的选择继续进修以进一步提升技能,有少部分学生转向其他职业。只有极少数人在毕业后未就业。整体来看,数据显示德国青少年的失业率总体为5.2%,相对国际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毕业生就业市场良好。在薪金酬劳方面,平均工资大概在每年2.5万至3.5万欧元,可较好满足其生活需要。

在德国,虽然从事不同职业带来的社会认同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并不低,这与德国的传统和社会状况有一定的联系。

传统上,德国手工业历史悠久,对手工业者一直保有尊敬的态度。在工业转型之后,匠人精神也是德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人认为,只要能够敬业地完成本职工作就值得人尊敬,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时,德国社会实行高福利政策,这就使得人们只要有工作就能够靠自己的收入保障基本生活,只要诚实劳动,都会有相应的收入和发展空间。因此,德国人对职业教育没有歧视心态。

德国经济主要依靠制造业,而职业教育契合了其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德国政府提出"为每个人提供培训机会"的口号,也表现了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在舆论方向引导和鼓励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从事蓝领工人的家长也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走职业教育的道路。对德国学生来说,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是市场和个人选择的结果,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德国相对比较少。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符合生产实践的技术人才,毕业后有着良好的职业前景,在社会上能够得到广泛认可,这也是德国众多学生青睐职业教育,使得"双元制"职业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但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进行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在线留言
公司名称:
联系人:
联系电话:
详细: